
书名:《死在这里也不错》作者:马家辉
一位外国记者来马写美食,就以这句子为我们的食物加冕,转载的文章不经加工,换作我是编辑,就会“硬硬”在前面加上“正如马家辉的著作《死在这里也不错》……”,引用人家创意,没注明被抓包还挺糗的。
阅读马家辉从《爱恋无声》开始,当时在人潮攒动的国际书展,欲结帐时工作人员还贴心提醒“这本书的作者,就在前面舞台演讲,你可以过去排队给他签名。”当下的心理带有小小不屑,皆因见证过无数次“疯狂粉丝”为了跟偶像拿签名挤得焦头烂额,才不要沦为“粉丝”一族,如今想起来懊悔不已,至少走过去望一望本尊也好,只怪与他的著作相逢恨晚。
马家辉嗜看电影,用“酗电影”倒也贴切,他不以影评人自居,常强调“这不是专业影评”要读者别误会,他这么解释:“它们只是我在看戏之前之后的感受探索,是一位电影爱好者的微琐絮语,是借他人之戏想自己之事的之上独白……”尽管罗嗦撇清,他却出了3本关于电影的“独白”,不小心给我下了一个标准,让我转头看看,哪位还自称“影评人”的影评人在写些什么“专业影评”。
这回,马博士写游记,正是《死在这里也不错》。人要死,也只有一个地方可“死”,可是马博士的书里点出了那么多城市,究竟哪个地方才最“好死”呢?我想我误会了,都说了“死在这里也不错”,又不是“最好死在这里”,还是梁文道懂他,他在序里头写“也许他还在寻找一个真正死在这里也不错的地方”。所以,出书写序要找对的人,要找了解自己的“知己”才能写出对味有趣的序跋,看过太多一昧将作者当上帝来赞美的序文,若是老友鬼鬼,怎会如此天花乱坠?大概是邀来写几个字“谷人气,催销量”吧,江湖上也会有身不由己的作家呀!
梁文道为这本书写了一篇精彩绝伦的序,比平时他写自己的文章好玩得多,好玩的点在于他在为一位老友作推荐,香港人骨子里的“尖酸刻薄”融合了自成一格的“梁式幽默”,怎能不过瘾?岂能不痛快?马家辉在旅游时不停在生病,梁文道这么写:马家辉在台大念本科时主修心理学,他说,大学毕业时不是没曾想过当心理医生,但他的心里医生告诉他,不不不,你只适合做病人。他这本游记有一个很应景但又颇不吉祥的书名,叫做《死在这里也不错》。假如要为它取一个副题,我会建议他用“东亚病夫”这四个字。
这本书我还在看,只是看了三分一就迫不及待在这里推荐给大家,我旁边那个“类聚”,有个叫“书啊书啊”的归类,部落格开张至今只写过一篇,我心生惭愧。我愿向马家辉博士“独白”的方式学习,写作需要以不同的方式磨练,如此牵引式的写法,能遏制我写文章时的脱缰与失控。梁文道也是个榜样,这家伙看书多过吃饭,出了一堆“阅读报告”,“引诱”读者一本一本跟着去读去找,实在“功德无量”!